1.中国护士比美国护士更有上进心,没学历的向高学历进军,高学历的向更高学历展望,尽管对未来不知所措,还是要历尽艰辛拿硕攻博。为的是摆脱临床,著书立说,成为同行羡慕的偶像。
美国护士大部分的眼界是拿执照,之后半生也就成功了,上班不过是为了多拿点加班费,养家糊口。美国医院为鼓励护士读书,多有学费报销政策,但这政策还是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为临床不缺没学问的,学问再大大不过医生,一旦医院节流开支,下岗的头一个就是中层管理人员。
2.中国护士,在没有护理专业准则的情况下自承风险,坚持临床没有规范化的操作和治疗。护士论坛里:皮试的操作,留置针护理,静脉液体输钾的规则,摔伤如何处理等等原本属于统一规范、根本不可质疑的问题,居然成为目前临床护士的“问题”,而在医院规定上也没有一个可以让人信服的专业回答。
而国家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护理精英们则忙着学英文,照搬国外难懂的时髦理论大玩文字游戏。连一套正规的具体到临床的实用准则也没弄出来。
美国的医院活跃着相当一部分的硕士学位的护理人员,他们制定医院临床护理规则。比如究竟留置针怎样维护,用什么样的液体维护,何时更换。氯化钾在什么科室使用到多少浓度,在什么浓度下静脉点滴必须使用心电监护器。第一天走上岗位的新护士,会看到一部又一部厚厚的该医院的临床守则。
而中国牛人们的理论并没有解决护士们临床最具体的工作,甚至对摔倒这样一个简单的意外事故都无法提出一个程序化的解决方案。对褥疮护理还停留在主观和原始的认识态度,实在不知道精英们做学问出书的意义何在?病人的痛苦没有减轻,护士的工作没有减少。
在中国,以静脉输液为例,中国护士没有运用输液泵进行精确地静脉给药的意识及习惯,尤其是需要微量点滴的时候。一个护士在没有机器预警的情况下如何知道液体已空?美国护士对所有的微量点滴药品都是用输液泵给药。输液泵可以自行计算给速度,报警通知给药完毕,护士根本不用动脑。
中国的很多企业如科力医疗,为了市场的需要不断开发研制新输注泵,但很多医院没有使用现代化输注设备的习惯。
4.在中国医护学问精英们都逃离了临床第一线,也不去研究护士工作细则、规章制度等等。反而要求要求护士们不断表达热爱专业等等毫不现实的东西。
美国之所以把护士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医生,是因为经济,因为保险,因为钱。美国医疗的经济大权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近年来医疗消费越来越贵,因此对住院天数、治疗药品方面进行了限制,进入医院的病人一定是非常严重的。
医院没有医生的情况下,护士是病人的直接接触者;没有医生的情况下护士是病人突发情况的救助者。需要抢救时,护士和呼吸治疗师是最先到场的人员,进行即刻评估。
中国医院医生24小时在场,护士是起不到特别关键作用。于是护士即便有学问和经验也用不上。很多中国护士毕业后第一年进入临床基本把五年的知识全还给学校了。因为整天忙着做卫生,铺床叠被扎静脉,能坐下来研究病人具体情况的时间不多,就是看了也是走马观花。不象在美国护士必须了解心电图突然变化的时候我要采取的应对措施,血项对比出现异常时病人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新的CT报告和旧的CT报告对比后是急是缓,如何向医生汇报等等。
所以说护士的前景取决于中国医疗的整体制度和如何用人,用不上高学历的人员就不要浪费人才,中国在浪费方面是相当出色的。而大部分的高学历护士将临床工作视为“苦差”,这也确实是事实。追求更高学历的目的是摆脱临床,摆脱为病人的直接服务,
而目前护理精英们依然强调为病人的直接服务还是限制在铺床叠被,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等等。这种怪现象就是在护理专业理论上高得常人不可及,在日常现实工作中思维落伍,在普通护士面前高人一等,在其他医生或者行政人员面前低人一等。
5、以输注泵的临床应用为例,美国临床输液泵的配备是按床位1比1.而中国的比例是1比0.2.
美国临床护士最经常用输液泵,而中国却经常用注射泵。从临床角度,超过50毫升的精确给药,都应该用输液泵。但国内护士经常把200毫升液体分四个注射器给药。给药成本由一个优质输液器1.5元,上升到4个50毫升注射器,5块多。同时一次给药变成四次,误操作概率上升,临床事故率上升。
究其原因,是早期中国护士用几毛钱的超薄输液器运行输液泵,还有一些小厂的输液泵精度不稳定,故障率高。所以护士形成了误解,认为注射泵的精度高。事实上,在使用优质输液器和科力医疗之类优质输液泵的前提下,输液泵的精度完全没有问题,美国临床的事实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从设备运用的意识上,中美护士明显有差异。美国护士对设备的态度是积极使用,中国护士是能不用就不用。显然在护理现代化,护理信息化的理解层面有差距。同时,美国护士对输液泵的理解还有安全层面,他们认为输液泵的输完自动报警功能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即便用泵有一些麻烦,但显然是值得的。
一个美国护士一般管理4到5个病人,而中国护士可能20个。所以美国护士对中国护士的不善于用输液泵协助管理表示极为不理解。
我们的护理事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单纯是体制的差异,还有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差异。我们的道路仍然很艰辛、很漫长。